- 发布日期:2024-12-21 13:23 点击次数:165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1月12日,台湾秘密研究核武的核心人员——张宪义,带着台湾核武研究的相关资料,突然叛逃美国。
叛逃事件发生后,作为当事人的张宪义遭到了口诛笔伐,还被冠以“汉奸”“叛徒”的罪名。
但同样有不少人对他的行为持称赞的态度。
那为什么他的叛逃会得到称赞?在张宪义叛逃的背后究竟有何原因?对于这位争议巨大的人物,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张宪义叛逃,气死蒋经国
1988年1月12日,正在蒋经国对自己的精心布局洋洋得意时,却没想到台湾核研究所副所长的张宪义叛逃美国。
并将台湾的核武研究相关资料全部带走,使得台湾的核武计划最终胎死腹中。
而作为这次叛逃事件主角的张宪义,自然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成为了当时为大众所熟知的“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反面形象。
张宪义出生于1945年,是台湾本地人。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曾按照黄埔军校的样式,在台湾各地设置了不少军事学校,发展军工科技。
1963年,张宪义进入台北陆军理工学校就读物理,四年后被分配到中山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任职。
从此成为从事台湾军方军事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人员。
当时中科院的重要科研项目便是研制核武器,张宪义也因此得以参与到研究核武器的秘密计划之中。
1969年,张宪义还曾经前往美国深造,成为田纳西大学核工程专业的博士。
七十年代早期,在蒋介石秘密研制核武的计划被美国有所察觉之时,美国就开始了大量的渗透和策反工作,其中张宪义就是被重点拉拢的对象。
凭借着在核能研究上的履历和科研能力,让张宪义得到了当时在台湾“国防部”担任的要职。
也得到了一手负责核武器研究计划的郝柏村的重视和青睐。
再加上美国在暗中的扶持和帮助,使得张宪义在短短八年之间从计划中的一个小组长升迁到了核能研究所副所长的位置,并任上校军衔。
而在台湾研制核武的秘密计划中,张宪义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台湾,他是备受期待的“业务骨干”,而在另一头美国那边,他则是吸收和获取情报的秘密“侦探”。
就这样,在台湾对美国瞒天过海,秘密实施核武计划的同时,张宪义同样也暗中潜伏在核研队伍中长达二十年,密切观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八十年代末期,台湾的核武计划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
然而,张宪义很快将计划进展告知美国,并向美国政府提供大量核武计划中的秘密文件。
与此同时,美方则开始展开秘密调查,筹划着对该进计划实施“掐脖子”行动。
1988年1月12日,打破蒋经国“幻想”最终结局的关键时刻终于来临。
这天张宪义带全家人到桃园机场搭机到美国度假,关键的是他携带了大量图纸和机密文件,在美方的保护下撤离台湾,正式叛逃美国。
据称,1月13日,当时疾病缠身的蒋经国在得知张宪义叛逃后当即气的呕血不止,并突发心脏病,郁郁而终。
蒋经国去世两天后,美国连同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人员在尚未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前往台湾中科院进行突击调查。
不仅强行拆卸了价值近20亿美元的核武器建设设备,还将建成的重水反应堆彻底摧毁,并关闭相关实验室,将实验室中储存的重水等核材料悉数运走。
至此,这场苦心经营二十多年,即将宣告成功的核武计划最终被迫“胎死腹中”,彻底破产,蒋家父子两代人的痴心妄想也从此彻底沦为梦幻泡影。
可以说,这个核武研制计划,尽管打着各种幌子企图隐瞒世人玩捉迷藏,但却自始至终都处于美国的监视和掌控之下,最后让蒋介石等人成为真正被戏弄的对象。
而张宪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堪称是这场核武计划的“终结者”。
那当时蒋介石父子为何不惜花费如此大的代价,顶着被国际制裁的风险也要开展这项秘密计划呢?
“暗度陈仓”的核计划
1949年,随着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节节失利,蒋介石最终败退台湾。
由于与美国有着利益趋同关系,蒋介石得到了来自美国的经济援助。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公然出兵干涉,甚至还不忘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基隆、高雄两个港口。
另外美国还在1951年通过了《共同安全法案》。
不仅为蒋介石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等方面的无偿援助,更是将核武器部队部署在台湾的军事基地。
可以说经过美国的一番操作,蒋介石又开始计划自己的狼子野心。
然而,蒋介石的“野心”很快就被扼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该消息不仅震惊了美苏等核大国,也打破了蒋介石的妄想。
但是蒋介石仍不死心,他甚至开始秘密着手组织核武器的研发计划。
最终初步制定了一个总计花费数亿美元的核武器研究计划。
计划分三步走,分别是建立重水反应堆、重水工厂和钚分离工厂。
事实上,美国为了尽可能地保持自己核垄断的地位,即便一直对蒋介石进行相应的援助,但对于蒋介石的核武计划是严厉制止和反对的。
而这一态度,也得到了其他核大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致认可。
毕竟核武器是维系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发明,一旦被更多国家所掌握,将对国际社会产生严重威胁。
为了逃避美国和国际社会的追查和制止,蒋介石开始做起了“两面派”。
一边对自己的“金主”美国信誓旦旦的承诺不会违背其意愿,另一边却偷偷地以核电厂作为掩护,成立核研机构,秘密地从事着核武器的研发工作。
而想要研发核武器,第一步工作就是制造出用于核裂变反应中充当减速剂作用的重水。
由于台湾当时并没有提炼重水的能力,便从国外购买了重水反应器,从而解决了原料的问题。
另外为了核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蒋介石还培养了大量的核武人才,其中就包括了叛逃美国的核专家张宪义。
然而到了七十年代,蒋介石背地里秘密从事核武器研发的种种举动引起了美国的注意。
在种种压力之下,蒋介石不得不在表面上作出放弃研究核武器的姿态。
然而,1978年蒋经国又开始秘密重启了台湾的核武计划。而这一决定也与当时的国际局势有着莫大的关系。
1971年随着著名的“乒乓外交”的开展,中美之间的关系开始走向缓和,之后尼克松的访华更是让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79年1月中美更是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承认,蒋经国与美国关系的发展中已然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
眼见着美国有可能会放弃自己,蒋经国便决定全力研制核武器。
于是,面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重点“关照”,台湾一次次地打着“发展核能技术”“将核能用于民生”的口号,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依然偷偷的开展核武研究计划。
然而,蒋经国并不知道,美国早已经在其核研机构中安插了间谍。
正当蒋经国对于自己的这招“瞒天过海”洋洋自得之时,1981年张宪义的叛逃事件,彻底打破了他所有的幻想。
是叛徒,还是英雄?
张宪义的叛逃事件,使台湾从此在理论上彻底失去了自行研究核武器的能力。
而作为叛逃事件的主角,张宪义也被称为“叛徒”。
这次的叛逃事件,也让当时在核武计划中担任张宪义领导的郝柏村不禁怒骂他。
“作为‘国家’培养起来的人才,我为他感到可惜。不知道他这一辈子要怎么样才能够抬得起头来。除非他此生永远隐姓埋名,否则人人都会知道他过去是一个叛逃的科技军官,一个受雇于外国人唯利是图的间谍,一个无耻汉奸。”
然而,很多人对此却也有着不同的声音。
张宪义叛逃事件发生后,台湾秘密研制核武的计划也被公之于世。
很多人虽然没有对张宪义叛逃事件作出明确的官方评价,但在不同渠道上仍然从侧面肯定了其“大义灭亲”,维护两岸和平与稳定的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叛徒”的张宪义,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力量态势,为两岸关系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而张宪义全家抵美后,最早是住在弗吉尼亚州泰森角附近,之后被台湾媒体发现后才最终搬走。
不过他一直拒绝接受采访,中情局也要求他不要接受访问。
对于自己的叛逃,在1998年在给《联合报》的传真中张宪义宣称,“我们已完成蒋公和蒋总统所交付的任务,我们有能力,但绝不制造核子武器”。
尽管外界对于自己争议巨大,但张宪义始终否认自己“叛徒”的身份,并且多次强调并不后悔自己当年的举动。
当提及自己之所以会“叛逃”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时,张宪义表示是因为他担心有一天那些有野心的人会利用核武器做文章,从而带来严重的后果。
谈及当年的经历和对台湾的感情时,张宪义表示:“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那样做。”“我唯一的遗憾,没能在父母去世前回家见他们一面。”
而在离开台湾后,作为“逃犯”的张宪义自此定居美国,终其一生都没有再次踏入故土。
结语
常言道,“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从建国之初不顾美国阻挠,一心回国投入到祖国国防事业的钱学森、邓稼先。
再到如今年近一百仍活跃在科研教育,燃烧生命的杨振宁。
无数积极投身在国家建设中的科学家真实地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他们对于祖国和人民的虔诚热爱与无私奉献。
我们很难对张宪义的“叛逃”事件定性,作为核武计划中关键的一份子和被上级报以无限期待和信任的下属,张宪义的确是辜负和背叛了领导。
他日后也承认“背叛了当时的上司郝柏村”,但作为核科学家,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他的举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两岸之间潜在的冲突与风险。
随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九二共识”的达成、“汪辜会谈”的举行以及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事件的顺利发展,两岸同胞的频繁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的现场,数百位台湾同胞来到北京参加,共同见证祖国繁荣、民族强盛的盛大时刻。
2021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台湾同胞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之后都激动的称赞“祖国万岁”“华夏之光”。
一直以来,祖国统一的历史大势如同大江大河一般浩浩荡荡不可阻挠,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我们也坚信在外漂泊的“游子”最终将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美国台湾蒋介石蒋经国张宪义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